疫情衝擊下之美國買房經驗(一)
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換日線》: 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article/13903
去年因為工作關係來到美國,而最近剛入手了人生第一間房。或許我們來得不是時候,沒想到第一次購屋竟是在美國COVID-19疫情肆虐之下達成的。過程當中,經歷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二三事,趁記憶猶新來分享這次疫情下買房的經驗。
為什麼我們要買房
最近美國疫情嚴重。若非必要行程,每天我們足不出戶,一家三口關在小小的公寓裡,都快悶壞了。就算偶爾出門散步,也會害怕遇到人而心驚膽戰。要是能有自己的後院,可以自由走來走去,不擔心遇到人,還可以種種菜、除除草、帶小孩玩玩水,該有多愜意啊!
再者是隔離消毒的問題。我們疫情期間所有食材生鮮都是外送員送到家門口,我們在玄關用消毒紙巾進行消毒;若是可以洗的 (例如整瓶的牛奶、洋芋片、密封包裝食物、蔬果等) 都會先拿去廚房用泡沫洗過 (要記得洗超過20秒!)。但因我們的公寓的玄關空間是還在家裏,沒有隔間,每次進行消毒後都要連地板都消毒過,非常麻煩。另外若要清洗,需要將還沒消毒過的東西拿著經過客廳,才能到廚房清洗,整個就是明顯的防疫破口啊!令人相當焦慮! (沒錯,我們家是滴水不漏防疫派) 如果家裡有自己的車庫,裡面可以放工作臺跟水槽,這樣可以把東西在車庫都處理好,只有乾淨的東西才能進家門,那就太完美了!
於是,我們搬家的動機明確,勢在必行!
美國買房or租房,沒有一定的答案
美國房租實在貴桑桑。我們去年2019來美國後,初期的租屋是2房的公寓,房租每月大約台幣$45,000。乍聽之下,這租金好像快跟買房(假設獨棟3房)每月要繳的房貸金額差不多了!以傳統華人的直覺來說,當然是買房好囉!不過如果要精確一點,還要考慮當地的房屋稅、貸款利息、折舊等等。
這個網站的計算機 https://www.zillow.com/rent-vs-buy-calculator/ 考慮了當地的貸款利率跟房屋稅的因素 (也有考慮通膨、房價上漲、折舊、保險,還有拿頭期款做其他投資的報酬),算出了我們大約在4年後的我們持有的房屋淨值 (Home Equity =房屋價值減去貸款沒還的錢) 可以跟租房4年所付的錢打平。如果我們要住4年以上,就可以考慮買房囉!
各地的房價
目前(2020/9)全美國房屋估價中位數大約是台幣$730萬 (數據來自Zillow網站估價,它相當於美國的591房屋網)。我們物色房子的區域的中位數房價則大約是$1,329萬,但跟全美相較之下算是貴的。話說這數字有種熟悉感,貌似跟我們以前住的新竹市東區差不多。但如果跟西雅圖 (中位數房價$2,258萬)、或是矽谷的聖荷西比起來 (中位數房價$3,156萬),我們這邊根本是鄉下啊!
令人讚賞的一點是,美國的房價公開透明。因為他們有房地產房源共享系統 (MLS, Multiple Listing Service),就好比台灣的實價登錄,但是它從刊登到買賣、甚至租屋的資訊都包含。且美國人不太會做假帳,所以可信度大大提升。但這也面臨了隱私的問題(登愣!):只要地址被別人知道,都可以查到房子當初是多少錢買的......
疫情下的房價
很多買家會期望疫情對房市有影響,而暫緩購買腳步,等待下跌後置產。但目前情況看來,美國房價不減反升。這狀況有一些可能的解釋,包含聯準會FED降低利率(房貸利率也會降低)、賣家不願降價釋出、獨立空間需求上升等等。
至少在我們的區域(華盛頓州),我們觀察到釋出的物件經常1、2天就進入Pending狀態 (指賣方已接受買家出價,開始交易流程) ,顯示市場頗熱絡。我們的房仲也認為剛性需求強烈,建議我們加快腳步出價,否則喜歡的房子可能很快就被買走。
值得探討的是,美國的紓困方案提供屋主可以暫緩繳納房貸(最多一年)的機會。方案結束之後,是否會有許多房子面臨被法拍的命運,進而衝擊房市,則較令人擔心。
買房前的準備
準備頭期款
在台灣買房子,通常都會準備20%以上的頭期款,銀行才會核貸。在美國則是天差地別,一般的貸款最低只要準備3%就可以貸了! (沒錯,我第一次聽到也大驚)不過,如果頭期款低於20%,每個月都要支付一筆可觀的貸款保險費(PMI premium),直到付滿20%為止。因此如果手頭現金足夠,付20%以上的頭期款還是比較省錢的選擇。
因為我們頭期款的資金在台灣,需要匯過來美國。申貸的時候,貸款公司要求審閱近兩個月的銀行帳單。如果有資金流動的紀錄 (像我們最近才把錢匯到美國),貸款公司會需要資金來源的證明。因為牽扯到國際資金的流動,我們遇到種種的困難。例如:需要列舉資金的來源、跟台灣的銀行申請月結單、而台灣的銀行月結單也只提供中文版本,需要找公正第三方翻譯等等。好在最後還是都解決了,我們學到的教訓就是最好在申請貸款2個月前把資金準備好,來避免這些問題。
準備額外的結算費用 (Closing Costs)
除了頭期款之外,買房時候還需要支付各種手續費,其中包含:貸款手續費、託管費、政府登記費、產權保險費、轉讓費、鑑價費、地產稅等等。一般估計這些費用加總大約是房價的2%~5%。舉例來說,若想買台幣$1,000萬的房子,會需準備$20萬~$50萬的額外資金。
另外依個人需求,可能也要準備一些額外的支出,如驗屋費(我的大約台幣$6,000)、地毯清潔費(約台幣$7,500)、換鎖(約台幣$3,000)、因應疫情的居家打掃消毒(約台幣$7,500)。如果要額外買家具,或是像我們一樣買一堆居家五金機械 (除草機、修邊機、高壓清洗機、梯子、推車、冷凍櫃...) 那就要再準備多一點錢了!
房屋類型
首先我們要決定房屋的類型。美國常見的房子有幾種:
獨棟房 (Single House)
Single House 是美國最常見的房型了!它是完全屬於自己的獨棟房,有自己的前院、後院。住起來爽度100分!
雖然房子是獨棟的,但是有的社區可能會有管委會 (HOA, home owner’s association),會規範社區馬路上能不能停車、能不能出租、能養幾隻寵物...等等。每個月也都要繳管理費,來維持社區營運。
連棟房 (Townhouse)
Townhouse 跟獨棟房很像,一樣有自己的土地、前後院;只是牆跟隔壁鄰居是共用的。就像是台灣一般的透天厝囉!
連棟房會比獨棟的便宜,但連棟房的社區通常都會需要繳管理費,每月會有一筆額外支出。
公寓大樓 (Condo)
Condo (康斗) 其實是一種產權形式,而不是房子的建築類型。它泛指「有公設」的集合住宅,其實就跟台灣的大樓很像!但是它的建築形式有可能是大樓、公寓、或連棟房。 Condo的管理費通常會比較貴。
想好需求
我們開給房仲的需求如下:
- 獨棟房 (一定要的!)
- 3~4房,2衛以上、室內50坪(1800平方英呎)以上。
- 要有良好的採光。
- 要有後院,且後院要有籬笆。
- 學區評分(greatschools.org)要在7分以上。
- 社區管理費不要太貴。
下一步是...
開出需求後,接著就是看房了。疫情之下看房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經驗,就留待下次分享囉!
(未完待續)